近來,“反內卷”信號不斷,深受“內卷”困擾的光伏產業積極響應,動作頻頻。在日前舉行的“光伏行業2025年上半年發展回顧與下半年形勢展望研討會”上,專家指出,盡管今年上半年光伏應用裝機與累計裝機均創下新高,但產業仍處于深度調整期,制造端大幅下降趨勢明顯。未來一段時間內最重要的工作仍是治理“內卷”,確保行業回到健康發展軌道。
從2025年上半年產業發展情況來看,光伏產業仍有“朝氣”。
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桂小陽介紹說,2025年上半年,我國光伏行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。裝機規模上,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2.13億千瓦,累計裝機規模歷史性突破10億千瓦達到10.99億千瓦,占全國總發電裝機的30%以上;發電量上,上半年全國光伏累計發電量5613億千瓦時,同比增長43%,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超過12%,綠色電力供應能力進一步增強;產業技術上,硅料、硅片、電池、組件等各環節的產量和技術水平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地位。
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談道:“今年上半年,我國光伏行業制造端總體呈現大幅下降趨勢,亮點是應用裝機與累計裝機均創下新高,具有里程碑意義。”
但“大幅下降”的趨勢也無法回避。此前,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在年度報告中指出,2024年光伏行業各環節產品價格較年初均較大幅度下滑,多晶硅、硅片、電池片降幅分別達到40%、50%、40%。隨著光伏產業鏈價格快速下跌,企業盈利空間遭受嚴重擠壓,部分中小企業宣告破產。
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二級巡視員吳國綱指出,目前行業伴隨周期性波動,正處于新一輪深度調整期。商道咨詢合伙人、零碳倡議項目首席顧問曹原認為,目前光伏行業應著力打破“需求壓制”的問題,發展不均、大量人口電力獲取不足仍是重要挑戰。
如何直面挑戰,平穩度過“深度調整期”?多位專家認為,需要多方協同發力,調整產業結構,共塑良好生態。
“全球電力市場繼續在發展、在擴大的趨勢沒有改變。未來,中國電力市場相比于世界平均水平更為樂觀。”王勃華分析說,未來最重要的工作是治理“內卷”,使光伏行業盡早回歸正常的健康發展軌道。
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表示,要破除“內卷”,一是要從競爭到競合,加強行業自律;二是要從分散到聯合,提高行業集中度;三是要從去產量到去產能,標本兼治;四是要從量本利到價本利,提高定價水平;五是要從紅海到藍海,用創新“四化”來增加價值。
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高級工程師張金霞認為,要優化光伏產業結構,推動形成高效協同、動態平衡的光伏產業生態;促進光伏技術的創新發展,形成差異化的競爭格局。而在下游,要增強電力系統的調節能力建設,提升新型電力系統消納水平和運行穩定性。
曹原則希望,在“十五五”期間持續推動再電氣化與綠電擴張,驅動加速脫碳。“國家和地方已出臺了多項政策支持綠色并購融資,希望轉型金融與并購融資未來能夠助力產業產能整合升級,助力企業出海。”他說。
“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就是高質量的利用,這是一項系統性工程,需要源、網、荷、儲、市場、政策等協同發力。”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研究所教授級高工時智勇指出,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》于2025年1月1日正式施行,優先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、市場配置能源資源的基本制度、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、綠證制度等均寫入了法律,對未來新能源高質量發展起到了固根本、穩預期、利長遠的保障作用。
“面對新形勢、新挑戰,我們要進一步堅定發展信心,更加積極主動作為,協力破解行業發展的問題,同時持續提高科技創新能力。”桂小陽說。
會上專家普遍對光伏產業的未來發展持樂觀態度。“當前,全球能源結構正在經歷著較大的變化,從國際發展趨勢來看,光伏發電目前仍是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替代能源。”張金霞說,“ 無論是從全球還是中國自身的發展來看,光伏的規模化發展已經成為既定的事實和戰略方向,這對產業、技術創新、電力系統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”
標普全球清潔能源技術光伏首席分析師胡丹指出,中國光伏市場的需求趨于平穩將導致全球光伏裝機增長率放緩,2025年我國光儲裝機仍將繼續保持全球領先,但2026年海外市場需求小幅攀升無法彌補中國市場需求的下降。但她指出,從長遠看,我國仍是未來新能源裝機的核心且最大市場,從系統性價比上看中國產品有優勢,頭部光伏市場面臨增長放緩,而新的市場機會則分散在各個區域。
“城市更新為光電建筑從業者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,未來也將成為光伏產業新增的市場亮點。”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光電建筑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趙永紅說。
吳國綱表示,未來工信部電子司將聚焦三方面發力:一是規范行業發展,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;二是強化標準引領和知識產權保護,助力產業技術創新;三是持續深化國際合作,鞏固全球競爭優勢。他談道:“也希望行業協會繼續發揮政府和企業間的橋梁紐帶作用,引導企業加強行業自律,切實履行社會責任,合理營造良好的產業生態。”